观电影《唐山大地震》有感
发布日期:2010/9/7 | 浏览次数:8334 来源:
聂文娟/尊龙凯时地产
近日
,电影《唐山大地震》在全国上映
,看完后一夜无法安然入睡
,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电影里的一幕幕场景
。
电影以“23秒
、32年”为主题
,向观众讲述了在那场震惊全球的大灾难中
,一个普通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。
1976年7月28日凌晨
,一场里氏7.8级大地震将唐山整座城市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
。灾难发生后
,在最危险的一刻
,元妮被丈夫从生死边缘推开
,眼睁睁地看着他被倒塌的建筑物掩埋
,他们的一对儿女——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
。
刚刚失去丈夫的元妮
,不得不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选择救活一个的痛苦处境
,在残酷的事实面前
,即使万般无奈却也终须有所抉择
,最终她选择了救方达……在她做出这个她生命中无法再沉痛不过的决定
,对着救援人员缓缓地说出“救弟弟”这三个字时
,她无力地瘫倒在废墟中
,掩面无声地嘶哭
,指缝间露出的眼神是那样的绝望与无助
,同样顿感苍凉的还有被压在石板下的方登
。
方达被解救了
,意味着方登已离她远去
,当母亲紧紧地抱着她逝去的孩子时
,那歇斯底里的哭喊
,几近崩溃的嚎叫
,试问谁能不为此纠结
,内心怎能不似刀割
,影院的各个角落纷纷传来大大小小的啜泣声
。
正当大家都以为方登已经逝去时
,影片峰回路转
,被母亲放弃的方登
,竟然奇迹般地生还
,并被一对前去参与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夫妻收养
。在此后的32年间
,方登对于母亲当初的选择一直无法释怀
,而母亲元妮同样在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巨大阴霾中
,苦行僧般生活了32年
。
32年间
,方登深深地明白被放弃的滋味和每一个生命的重要
,当男友让她放弃自己的孩子时
,她不惜中断她似锦的前程,而毅然选择成为了一名单身母亲
,独自抚养着自己的女儿
。
32年间
,母亲元妮断然拒绝追求者
,而坚守着自己“谁能拿命来对我好
?”的爱情观
,对每一次搬迁新房的机会视而不见
,固执地住守在小平房里
,只为担心老公和女儿的魂找不到回家的路
。
也许只有经历了那样的生死场景才会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痛楚与爱
,才会那样甘愿
,终不放弃
。
震后的物质家园很快就建好了
,但心灵的重建却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
,那是一道难以愈合的重创伤口
。影片里当母女俩
、弟弟
、弟媳一家人在32年后重逢时
,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与修补心中的裂痕
,母亲元妮选择了最悲壮的方式
,向自己曾经失去了32年
、如今就站在自己眼前的亲生女儿弯下了自己的膝盖
,重重地跪下
,以此来忏悔
、弥补这32年间所受的心灵的折磨
。女儿方登在自己的“遗像”前看到那份32年间每天都洗净
、摆放整齐的西红柿时
,当她在自己的“墓碑”前看到从小学到中学从未落空过一期的教学课本时
,终于再也无法自抑
,面对着她的家人
,缓缓地转过身
,在墓碑前蹲下
,由仅张嘴的无声抽泣
,到渐渐地哭出声来
,再到哭声响彻天际
,痛彻心扉
,32年的苦闷与怨恨在这一刻得到了全部的释放
。
整部影片让我哭了几次已经记不清了
,而每一次哭
,都有不一样的情绪在酝酿
、驱动
,不是为哭而哭
,而是细腻体味某种苦楚后
,发自内心的真切痛感
。方达要被奶奶带走
,妈妈目送汽车渐远
,流下无助的泪水
,儿子跑回来后,妈妈抱着骨肉痛哭失声
;方登的养父大吼
:“这些年你去了哪里”后的嚎哭
;方登与母亲重逢时的欲哭无泪和在墓地的痛哭
。几乎所有的哭戏都在精准把握人物命运的脉搏以及观众的泪腺后
,自然而然地宣泄而出
,让人感同身受
。
影片中的许多道具看了都特别有感觉
:冰棍是用纸包着的
、冰棍箱子是当年妈妈用过的那种
,暖壶
、茶缸、电风扇
、缝纫机、自行车
、自行车把上用包装条编的挂着的篮子——思绪一瞬间回到了童年
。
朋友走出电影院
,马上给在老家的父母打了电话
,说突然之间特别想念他们
。我想
,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有同感
,亲人永远是亲人
。家
,永远是你疲惫时停泊的港湾
。就像母亲元妮常说的一句话
:“没了
,才知道什么是真没了”
。“23秒”可以改变一切
,珍惜眼前的幸福吧
,不要给自己留有“32年”的遗憾
。
近几年里
,在2008年5·12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年4·14青海玉树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的时候
,这部影片的出现具有时代意义
,令我们对自然灾害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有了更深刻
、直观的认识
,同时也激励更多的同胞以各种方式去抗震
、抢险
、救灾
,不仅是剧中身在国外的方登
,不仅是经历过地震后而幸存的唐山救援队
,更多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尽自己所能
,奉献爱心
、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
。
第一次
,在电影结束后
,观众同时选择寂静地离开影院
,面对最后一个镜头
:刻有24万多唐山大地震逝者名字的纪念墙
,我相信大家都会陷入沉思——活着
,真好
!